华为和腾讯数据之争背后 是隐私边界模糊化带来的恐慌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邓支航   2017-08-23/16:40
  • (驱动中国/邓支航)本月初,华为和腾讯两大行业巨头由于在用户数据方面存在的分歧发生了一次激烈博弈,起因源于华为旗下荣耀Magic手机拥有的一些智能化功能。华为希望通过调用微信用户数据来实现一些功能,但腾讯以侵犯用户隐私指控华为。双方各执一词而备受关注,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华为旗下的荣耀Magic手机可通过利用用户在微信中的聊天信息,实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推荐等功能。例如在微信聊天对话中有人说“看电影”相关的内容,荣耀Magic手机则会利用这样的内容进行分析为用户展示出了当前上映的电影、附近影院和票价等信息。

    timg (5)

    据悉这套功能是华为与科大讯飞、高德、支付宝、携程等多家服务方共同合作的结果。在受到微信指控后,华为并不认为自己侵犯了用户隐私权,华为对外回应称只有用户通过设置同意以后才能利用到用户的相关数据,其获取的信息是经用户授权并只在荣耀Magic手机上处理的,并未上传至任何云端。

    但腾讯指控称华为不仅在获取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个人隐私。据悉腾讯已经向相关的监管部门投诉了华为。

    华为到底有没有窃取微信用户数据?

    显然这次巨头博弈的焦点在于数据的所有权上,实际上也包括用户的数据隐私权上,很多用户了解到荣耀Magic这一状况后也表示了对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的担忧。因此这次激烈博弈中最核心的用户数据所有权极其隐私问题也再次暴露在了大众面前。

    在华为和腾讯这次博弈事件里,我们看到华为把数据所有权定位于用户,因为华为回应称荣耀Magic的相关功能必须是经过用户同意后才可以使用的。华为认为所谓的微信数据所有权应该在于用户手里,华为认为是经过用户授权同意后才使用的。

    腾讯在微信的用户协议里有一则比较“霸王”的规定:微信用户未经腾讯同意,用户不得把微信的聊天内容记录授权给第三方软件使用。而据悉华为在和腾讯沟通多次未果的状况下仍然继续推出了该项功能。

    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比较“霸道”,而华为的做法的确有些简单粗暴。腾讯指控的立场也是站在了用户一方,腾讯认为用户的微信数据需要被保护,据悉腾讯已经对荣耀Magic微信的数据接口做了改动,当然是以保护隐私的名义。

    实际上荣耀Magic的这种智能化推送并不是华为首创,要知道,搜狗输入法也早在微信等应用内做类似的智能推荐事情,只不过搜狗输入法本身就属于腾讯系的产品。腾讯真要去较真的话,自家的搜狗输入法也逃不过自己打脸的尴尬。

    华为做法看似符合情理逻辑,而腾讯的指控又看似符合法理逻辑。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两强相争还是为了用户数据的把控权。

    巨头之间的数据争夺日趋激烈

    华为和腾讯的博弈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了之前阿里菜鸟和顺丰的数据接口之争,两个多月前的6月1日,菜鸟指责顺丰突然关闭了双方之前建立的数据接口,随后顺丰回应称信息接口并非自己主动切断,而是菜鸟先单方面切断了丰巢的信息接口,双方一度撕破脸。不过最终还是在国家邮政局介入下调停收场,双方也在6月3日恢复了数据接口。

    此外,京东关闭天天快递接口,也凸显出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间难以掩盖的利益冲突。近日京东和天天曝出决裂事件,除了天天属于对手苏宁系的原因外,背后的数据之争也是一个重点。京东不希望把自家购物平台的一些交易信息数据暴露给天天快递,因为天天的背后是苏宁,是阿里巴巴。

    之前苹果和微信的打赏分成争端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赤裸裸的霸权规则,苹果利用了主导地位掌控应用内付费规则,因为除了维持超高利润外,苹果还是觊觎用户付费这一块数据的价值。

    在信息爆发的时代,数据的价值越来越被看重,各方之间数据之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普遍化。

    用户隐私的边界正在模糊化、缩小化

    毫无疑问的是,华为给荣耀Magic手机设置这样的智能化功能也是瞄准了人工智能这一方向。近年来人工智能概念风起云涌,被认为是代表了科技行业的主流趋势。不管是国内外科技巨头们,还是初创的科技公司,纷纷瞄准了AI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伴随人工智能而来的妥协就是,越来越智能化的生活里,我们用户的信息数据暴露的越来越普遍。越智能越开放,越开放越暴露。这是一个大的现实逻辑趋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上个世纪互联网还没有爆发的时代里,我们突然见到某个离得远的亲戚家小孩会觉得对方变化很大,因为距离远你们双方之间的信息传递频率极低,你甚至会觉得对方都认不出来了。而在PC主导互联网的时代,你可能还可以通过QQ或博客等方式或许一些有限的一些信息。而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里,你获取到对方的信息变得非常容易,你可能只需要通过朋友圈或微博等途径就可以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吃了什么几点睡觉之类,甚至可以看到他家小孩在学校上课的直播。

    timg (1)

    回到智能化场景的发展上来讲,早前的手机功能简单,没有定位,无法安装应用,不能联网,手机用户的一些数据恐怕只有通信运营商才掌握。而现代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你看新闻或视频时,APP会知道我们喜好哪类的内容进行推荐,某些社交APP甚至通过取得通讯录等数据来推荐我们“可能认识的人”。

    网购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隐私安全问题,一个有心的快递员或捡快递箱垃圾的清洁工甚至不仅可以知道你家地址电话,还可以判断获得你家基本成员,穿的什么牌子的鞋服,尺码,小孩大概几岁等等方面的信息。

    我们依赖智能手机不仅去满足信息获取和社交需求,手机还成了支付工具、拍摄工具、健康监测的工具、运动记录的工具等等等等,甚至对于我们用户的了解的比我们自己本身还要深。我们的地点轨迹、健康状况、睡眠状况、社交状况、消费行为等等均被智能化的服务绑架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的被暴露出来,我们以往定义的“隐私”边界正在加速模糊化、缩小化。

    越来越开放的隐私数据亟待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华为和腾讯之争中的一个重点在于,我们普遍认为用户之间的聊天内容数据隐私性应该很强,这也是目前智能化社会对隐私底线一步步下探后为数不多的领地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腾讯立场的“正义性”。

    其实对这些应用服务商来说,绝大多数用户的聊天内容本身都被认为是垃圾数据,利用价值不大,一般不会读取利用。而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很多难以看到的隐私被越来越多暴露在外,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些日常聊天内容本身。

    目前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安卓应用在安装后,不管它这个服务有没有需求,都请求要通讯录、通话记录、短消息或定位等方面的读取权限,其流氓行为虽然可以用权限管理的方式杜绝,但这种主动讨要权限的行为还是不免让很多大意的用户点击了默认同意,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侵犯隐私的行为。可怕的是据调查这类点击同意被默认侵犯隐私的用户占到了安卓手机用户的47%以上。而苹果的iPhone手机长期记录用户地点位置的特性在2014年就引发了一次关于侵犯隐私的争议。

    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暴露给机器,暴露给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信息将更多,这就需要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保护手段措施,除了我们自己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外,不管是法律法规层面还是行业规则制定方面,都应该与时俱进,让用户数据信息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提供更智能的生活方式,目前我们用户隐私数据泛滥的现状也正在倒逼规则加速完善,迫在眉睫了。(驱动中国/邓支航)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