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手机,这期间还会发生什么?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王海鹏   2017-12-18/17:57
  • 驱动中国2017年12月18日消息   三十四年前的手机还是一块“砖头”,它重约907克,售价为3995美元,充满电后可以通话半个小时——而且除了通话什么也不能做。但就是这么一部手机,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微信截图_20171218174228 副本

    在这个时代中,手机先后经历了大哥大——功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演变。其中功能手机存在的时间最长,厂商提供的花样也最多。从翻盖到直板,再从直板到滑盖,最后从滑盖到旋转,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引得当时人们的追捧。

    但科技的发展就是这么迅速,在功能手机还在大行其道的时候,乔布斯已经重新定义了手机。人们常把第一代iPhone称为划时代的产品,可多数人只以为它是因为去掉了键盘而成功,熟不知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应用商店。

    微信截图_20171218174332 副本

    复习“智能手机”的定义,它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

    于是你可以看到,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最大的不同,不是智能手机支持多点触控,也不是智能手机能够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而是用户能够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所以决定手机是什么,并不能从外表去看,而是认清它根本的不同。目前的手机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转变——手机的屏占比越来越大,并向着正面全是屏而发展。但即便出现真正的全面屏手机,不也不能说这就是一部人工智能手机。

    真正的人工智能手机是什么?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对人工智能来说,科学家们将它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完整的人类心智,简单来讲就是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人与机器隔开的情况下,人通过键盘或其它设备向机器提问,进行多次提问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

    001c25ddb51a197422da61 副本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人们想要研究出强人工智能,那至少要等到下个世纪初。因为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计算机模拟人脑,来实现具备人类心智的人工智能。可现有的超级计算机只能做到模拟神经元的脉冲神经网络,而在此之后还有心电生理学、小分子的代谢物组、大分子的蛋白组、分子复合物的分布,直至最后的大脑内每个分子的精细运动。

    所以目前人们能看到的,都是弱人工智能,因此市场上出现的人工智能手机,更准确的说都是弱人工智能手机。

    从知名数码博主@刘大可先生的科普中我们可以知道,弱人工智能建立在“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上面。不提这两者复杂的定义,单单以表现形式来看,面部识别技术可谓是弱人工智能的最佳代表。

    微信截图_20171218174850 副本

    但更客观的说,面部识别技术也不过是“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所得到的产物之一。通过这两项技术,人们还能实现实时翻译、场景识别、建筑识别等等应用。此外三星的Bixby同样应用了弱人工智能技术,但由于它整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计算视觉、用户画像、情景感知、认知容忍等等多种技术,所以表现的极为强大。

    三星对Bixby的定义是一款学习型AI,每一位用户都是Bixby的“老师”。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社区平台上同其他用户交流分享快捷命令或是自定义个性化的回复内容,借助群体智慧的力量,不断提高Bixby的“智商”与“情商”。而通过Bixby的深度学习机制,随着用户日常使用时间和频率的不断增加,Bixby也能够越来越了解用户,成为懂用户、有默契的贴身搭档。

    微信截图_20171218174715 副本

    事实上目前所有的厂商,都喜欢用“更聪明”、“更贴心”来形容人工智能,久而久之大众便真的以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维。但遗憾的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们,目前距离一个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的诞生还遥遥无期。

    故而从智能手机到强人工智能手机,这期间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功能机转变为智能手机的时间更长。在这看不到终点的未来中,现在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彻底为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手机画上分割线。

    但立足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未来一定是一场数据与计算力之间的赛跑。数据不能产生人工智能,但数据却可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人们可以在这些实践中获得对意识和算法的深刻认识。而计算力的发展则为强人工智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