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8,这些技术有望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驱动中国   2018-01-04/10:19
  • 驱动中国2018年1月4日消息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迎来新的一年。回首2017,手机经历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外观变化,全面屏技术让手机的屏占比再度增加,大屏小机身从此成为可能。此外,人工智能也得到发展,在它的帮助下手机变得更加好用。

    手机在2017年发展的非常迅猛,在2018年这一发展势头也不会停歇。2018年会出现什么黑科技还暂未可知,但下面这些技术很可能会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

    1、  屏下指纹识别

    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从2017年年初就开始广为流传,最开始出现在二月份的巴塞罗那MWC大会上。汇顶科技改造了三星Galaxy S7作为展示机型,可以看到该手机通过按压屏幕指纹区域便可实现解锁。

    u=1599188235,2615136505&fm=173&s=228AF50702E206B6B52DDC8C0300A042&w=457&h=620&img 副本

    但这一技术并没有被手机厂商采用,反倒是IFS指纹识别方案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小米6、华为P10都采用了这一方案。不过IFS指纹识别方案发布于2014年9月,是汇顶科技三年多之前的产品,实在谈不上先进。

    微信截图_20180104093827 副本

    去年九月份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现在正积极把屏内指纹投入量产,努力在明年(2018年)让消费者在市面上可以买到屏内指纹的产品。

    除了汇顶科技的屏内指纹识别技术之外,在去年6月中旬召开的WMC2017上海展会上,vivo也发布了基于高通第二代超声波指纹识别方案的“隐形指纹”技术。该技术可穿透1.2毫米(1200微米)厚的OLED显示屏工作,具备识别活体指纹的功能。

    20170628_152507_361 副本

    当时高通产品管理副总裁Seshu给出的说法是,大家期待已久的in-display指纹识别,将在今年(2017年)10月将开始工程出样,2018年年初开始商用出样,2018年夏天商用终端上市。

    Synaptics(新突思,人机界面交互开发解决方案设计制造商)在去年12月的时候也推出了自家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其采用一触式高分辨率光学扫描,可透过盖板玻璃和显示屏(能否透过钢化膜还未知)。不论手指是冰冷的、湿的还是干的,用户只需拿起手机,触摸一下显示屏上提示的指纹图案,就能自动解锁手机,之后指纹图标也会消失。

    Synaptics-Clear-ID-optical-fingerprint-sensor-png 副本

    Synaptics将此技术称为“Clear ID”,并表示vivo将首发配备有此项技术的智能手机。截止目前vivo官方并没有就此事给出回应,因此也无从得知vivo会在什么时候发布配备有此项技术的智能手机。

    但无论如何,在2018年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消费者一定能看到搭载屏下指纹识别的原型机。至于什么时候商用终端才会上市,那就要看厂商们的速度了。

    2、  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不算是一个新技术,在2011年谷歌发布Android 4.0的时候,面部识别便被内置在系统中。锁屏状态下摄像头会主动识别人脸,当识别到正确的面孔时就会变成解锁标志,但用户还需要向上滑动锁屏界面才能解锁手机。

    2011111502572353 副本

    国内手机向来采用深度定制系统,在谷歌服务框架被阉割的情况下,很多功能“国产系统”都没有,所以当时很少有手机支持面部识别。再者,2011年发布的手机大多不具备前置摄像头,所以面部识别一直没有普及开来。

    面部识别在中国被“雪藏”了两年,直至2013年3月份华为Mate发布,才令面部识别重放光彩。用户可在“系统设置-安全-解锁方式-人脸解锁”中打开人脸解锁功能。设置时只需通过前置摄像头,将自己的正脸置于屏幕中的圆圈内,等待手机记录下自己的面部便可。

    562c11dfa9ec8a135cdc8890f603918fa1ecc0f8 副本

    不过在设定面部解锁时,用户还要设定一个PIN码解锁或是图案解锁,以免面部解锁失败。在设置之前,华为还提醒道:“人脸解锁的安全性比不上图案、PIN或密码;与您面容相似的人也能解锁您的手机;用于识别面部的数据是在手机上保密储存的。”

    无奈华为Mate的面部识别生不逢时,在2013年9月,苹果发布了搭载指纹识别传感器的iPhone 5S。在iPhone 5S刚刚发布的时候,指纹识别的安全性同样遭受质疑。但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指纹识别成了手机的标配,苹果再一次引领未来。

    21 副本

    当指纹识别成为潮流的时候,无论国内厂商再怎么不甘,也只能放弃人脸识别,转而在指纹识别上大做文章。至于当初如果有厂商坚持做面部识别,那会怎么样?笔者认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足以令早期安全性不足的面部识别被淘汰,而那些坚持的厂商只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iPhone 5S一战定乾坤,从此奠定了指纹识别在手机上的不二地位。但令厂商们没有想到的是,苹果自己革了自己的命。Face ID的出现可视为苹果的背水一战,也可视为苹果强大的自信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Face ID的安全性同样遭受到大家的质疑,但它同样也在成为潮流。

    微信截图_20180104095427 副本

    自iPhone X发布之后,国内手机厂商陆续通过系统更新的方式,为自己的手机加入了面部识别功能。但由于缺乏硬件的支持,国内这些手机的面部识别,没有一个支持移动支付。不过在荣耀V10发布会上,总裁赵明已经展示了他们的结构光技术。乐观看待的话,今年有望出现在手机上。

    d13d8104223740e3bb546fe56d1dddbc 副本

    3、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也不是个新技术,2009年发布的Palm Pre就搭载了无线充电功能。Palm Pre是一款滑盖触屏手机,它的底座里有一个大大的金属线圈向手机无线传输电力。Palm的无线充电功能是定制的,所以也无从考证Palm Pre采用了什么无线充电标准。

    641 副本

    在Palm Pre之后,2011年8月开售的夏普 SH-13C同样搭载了无线充电功能。使用Qi无线充电标准的夏普 SH-13C,可在2至2.5个小时内充满1230mAh的电池。这在当时没有快充技术的年代,已经算是很快的充电速度。

    在夏普 SH-13C之后,微软于2012年9月发布了Lumia 920。这款手机也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诺基亚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无线充电器,如无线充电枕头、JBL PowerUp无线充电站等。可能是因为这些无线充电器设计的过于优美导致成本太高,所以它们统统需要单独购买。此外,Lumia 920的无线充电标准也是Qi。

    839894 副本

    目前无线充电领域的“领头羊”——三星,反倒是在2015年才开始推广无线充电技术。在2015年3月,三星发布了Galaxy S6,这是三星首款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该手机同样采用Qi无线充电标准,而且无线充电器也是要单独购买。

    timg 副本

    iPhone X 和 iPhone 8 系列是苹果旗下首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机型,同样使用Qi无线充电标准同样需要单独购买无线充电器。可见Lumia920开了个坏头,所以买手机不带无线充电器的锅应该让微软来背。

    微信截图_20180104100156 副本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Qi称得上是手机行业的主流无线充电标准。据悉它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究其无线充电原理,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在无线充电底座和手机端分别安置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通过发射线圈产生周期变化的磁场,接收线圈感受磁场变化从而产生电流。因此,Qi无线充电主要为点对点充电,也就是一个发射线圈对应一个接收线圈。这种无线充电方式对线圈的摆放位置要求也很高,如果没有对准则无法充电。

    但苹果现场展示的展示的无线充电底座AirPower却可以同时为三台设备充电,这不是用上了什么黑科技,而是苹果在无线充电底座内内置了多个线圈,所以才解决了同时为多台设备充电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充电需要找位置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180104100135 副本

    苹果对行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近日有消息称小米7也会拥有无线充电功能。小米代工厂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透露:小米7配套的无线充电模组已经在试产,春节前将火力全开备货。小米7确定上无线充电,在供应链上大手笔,跟苹果共用无线充电代工厂。

    由此可见,无线充电成为2018年旗舰手机的标配,并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此外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充电习惯或许也会被改变。目前手机大多是一天一充,人们已经习惯睡前为手机充电,睡醒后拔掉充电器。但无线充电器却可以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用时将手机放在上面,用时拿起手机便可——锂电池没有记忆效应,如此操作完全没问题。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技术均有望成为今年旗舰手机的标配,毕竟旗舰手机代表着厂商的“门面”,是厂商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是不知道今年会有怎样的“黑科技”出现,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