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应用”能否革了微信小程序的命?独家

  • 来源: 驱动号 文:李伦   2018-03-22/15:20
  • 驱动中国2018年3月22日消息 3月20日,小米、中兴、华为、金立、联想、魅族、努比亚、OPPO、vivo、一加,共十家手机厂商在北京联合召开快应用标准启动发布会,手机厂商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信终端产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及数百家知名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共襄盛举,共同见证移动应用新生态的到来。

    c74254970eca5a4123bb1b67d67400e9.png

    什么是快应用呢?

    所谓的“快应用”其实是,基于手机厂商自有硬件和系统,用户无需下载安装APP,就能实现即点即用,应用服务都在云端,它偏重于轻程序,比如ofo、滴滴打车等,即用即走,十分方便。

    好处呢也显而易见,免安装、节省手机空间、打通应用间的通信,让用户能够快速触达想要的服务,应用及服务更容易推广。

    在技术层面,快应用使用前端技术栈开发,原生渲染,同时具备 HTML 5 页面和原生应用的双重优点。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即点即用,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

    7265020fca68cfc52e9b584ad0848bc6.jpg

    这个说法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没错,这些都是微信小程序的卖点:同样使用前端技术栈,同样具备 HTML 5 与 Native App 的双重优势。只不过快应用的入口在各自的手机定制系统中。

    因此,快应用极有可能与支付宝一样,使用与微信小程序看齐的开发标准,尽最大可能,降低开发者的开发门槛,进一步吸引更多小程序,特别是微信小程序,移植到快应用平台。

    快应用横空出世意欲何为?

    回到这次事件本身,真正挑起战争的并不是手机厂商,而是微信。张小龙说微信的产品哲学是“用完就走,微信只是一个工具”,然而实际上并不是那样。如今的,小程序依托微信这个国内超级APP,形成了一个从入口到生态的封闭帝国。

    举个例子,你看公众号,你看朋友圈,与朋友聊到出门买衣服,这时小程序滴滴打车就可以直接让跳过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应用,进入微信小程序中,最后又再次回到微信中。张小龙也曾经表示,未来两年内,小程序将取代80%的应用市场。

    216c3dd5e5968ac51d2f3fe5f1e60528.jpg

    实际上用户只是在微信中的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而这些所产生的流量也都归微信所有,是不是听着很可怕?用户的吃喝拉撒都在微信这个生态中完成,这极大的抢占了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应用市场入口+流量,微信小程序和手机厂商之争,就是简单的利益之争。

    对于微信而言,已经不只是便于用户使用的入口,也在最大程度上延伸了微信的触角,每一个布置在手机桌面的小程序,都会是用户快速回到微信的入口,换言之,每个小程序不是在消耗微信流量,而是在为微信引流!利用手机桌面,微信已经在这种导流与回流当中,形成了非常稳定的闭环关系。

    所以如今中国手机厂商为此不仅失去了应用分发的价值,也被截断了预装和广告营销的红利。为此,手机厂商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规则重构应用分发机制,这就成为“快应用”推出的根本原因。

    谁动了谁的奶酪?

    作为新一代移动端应用分发入口,去年整个小程序生态历经一整年风风雨雨,小程序的趋势明朗化,虽然竞争也在急剧激烈化,微信小程序已逐渐布局完成。

    3月21日,腾讯公布了关于微信小程序的一些数据。财报显示,自2017年1月推出小程序以来,截止到2018年1月,微信小程序数量已经达到了58万个,日活跃账户超过1.7亿个,2018 年势必迎来全面爆发。

    反观中国本土手机市场和手机厂商,用户换机时间放缓,中国本土市场饱和,中国手机市场的红利进入真空期,2017年,整个手机市场都在萎缩。

    8fde0e5b6ab3fb5c4a006f751affc6f9.jpg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不久前发布《2017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1-12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4.91亿部,上市新机型1054款,同比分别下降12.3%和27.1%。1-12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4.36亿部,同比下降12.4%。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手机厂商利润一直非常稀薄,过去十年间,全球智能手机整个利润的蛋糕中,苹果和三星占据95%以上。因此除了卖硬件之外,一定要有增值服务,比如在手机里预装应用,向开发者收取费用。但现在这块被‘小程序’慢慢抢走,所以厂商可能是要联合起来重新夺回这块‘蛋糕’。

    8f4a04248865bb562475c0c1052ff882.jpg

    所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手机的均价在快速上涨,手机厂商在硬件上以难以盈利,寻求在服务生态取得盈利已经迫在眉睫。再看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虽然苹果手机的销量也在持续下滑,但苹果封闭的iOS生态,完全由苹果制定规则,去年苹果服务类营收却大幅增长,未来随着手机的性能饱,用户换机周期延长,服务类营收还将持续增长。

    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现在所眼红的就是苹果在入口和用户流量上的活力,向互联网服务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现在看来,这场战争是无法避免了。手机厂商此时联合反攻微信小程序,也在意料之中。

    快应用VS小程序,究竟鹿死谁手?

    进入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移动应用领域前端化已经是常态了,对流量的争夺越发如火如荼,生态、数据与入口的抢夺,微信与手机厂商的战争开始打响。其实在这之前,2017 年小米推出「直达服务」、魅族推出「快捷应用」、金立推出「秒开应用」之后,如今,手机厂商将基于安卓生态合力进击,试图重新拿回应用分发上的主导权,但一直不温不火。

    十大手机厂商联合出手底气何在?

    在使用中,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要求用户安装、注册相应 App 才能使用。快应用则不需要,只需拥有一台支持快应用标准的手机,只需要升级、更换系统固件,就能使用快应用,而且,快应用还能直接从系统桌面直接启动。

    62d73f14dab884c7612c57b14944239c.jpg

    说白了,小程序其实就是微信的功能延展。它使得微信在除了社交之外,几乎可以做所有事情。但是本应该可以任何事情的那个人,应该是操作系统,快应用做这件事更有优势。快应用的入口更多,全局搜索栏,应用商店,负一屏都没问题。

    从系统层面上做这件事相对微信的一大优势,操作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离用户近,更方便的让用户触发快应用,运行速度也快,同时在后台的管理服务上也会优于小程序。这样的话,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都能得到解决,很多无法实现的产品痛点就都能实现。

    在开发难度上,快应用模式的兼容性指数会更高,能直接降低安卓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新入局开发者如果要开发安卓应用,直接开发轻应用即可,门槛更低;老开发者也依然可以重新开发,吃一波流量红利。

    d901944ff456538d220c06c456cfe4ff.jpg

    在线下市场,快应用的场景拓展可以缩短线上用户触达链条,也连接了用户手机和线下场景,例如通过二维码直接切入线下场景,满足客户线下需求。人工智能与快应用的结合更可以创造智能场景识别、硬件功能权限调用、支付等多种多样的入口场景。

    快应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快应用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应用本身,而是用户对应用分发不可逆转的习惯趋势。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应用本身,而是用户对应用分发不可逆转的习惯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手机厂商的另一杀手锏,也就是桌面端的直达搜索功能可能也没办法达到预期。

    第二,平时打得头破血流的国产手机厂商,终于难得地团结了一回。企业在联合之初都冲着1+1大于2去的,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考量,实际运作中意见容易相左,因此难以形成合力最后沦为形式。在快应用后续的利益分配是难点,手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基础脆弱,很有可能重回各自为战的状态。

    在应用范围上,小程序优势是可以同时支持安卓和iOS两大系统,这就能运行在几乎所有的手机上;而快应用目前只能运行在上述10大品牌的手机上。广大10亿苹果用户,所带来的流量,快应用就等于直接放弃。

    8201d82877f653eca49eea5761b654d9.jpg

    微信所形成的巨大流量场效应被谈及最多,这是手机应用商店所无法达到的指数级体量差距。小程序的核心优势还是在于腾讯的社交链条,社交中是很容易触发场景的,同时在玩法上也更丰富,例如跳一跳这个游戏,在微信里可以多人参与进去,看谁先失败,在操作系统。快应用与微信小程序相比,缺乏使用场景和用户粘性。

    最后就是,微信小程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目前,微信小程序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用户和开发者,对于后来的“快应用”来说,说服他们转投自己阵营有着很高的转换成本。快应用初出茅庐,想要抢夺入口和用户流量并非易事。

    总结:轻应用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对微信生态会有冲击,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入口流量的瓜分,所以影响是一定有的,首先前端的技术来代替APP是潮流,这点无需质疑,其次快应用推出就是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个选择,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虽然,就目前来说,轻应用未必能轻易做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快应用无用,通过快应用,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国内手机硬件厂商开始反思自己在安卓生态中的地位,寻求转型和突破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利益。当然,这次手机厂商联合入局能带来多大影响,还得让时间来检验,而这个检验时间就是5G网络普及后。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文章数: {{userinfo.count}}
    访问量: {{userinfo.zongrenqi}}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