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比肩”看vivo的高端移动影像野心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何玺   2022-10-31/09:54
  •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把创作的权利真正地赋予给每一位普通人”——在10月24日的vivo影像战略发布会上,vivo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影像愿景。

    当然,vivo的影像愿景并非只有口号。为了达成这个愿景,vivo提出了“两个战略支点”和“三个比肩”具体的影像战略和目标。

    01

    vivo移动影像探索之路

    手机领域,影像技术早已成为消费者辨识高端机型的核心要素,拥有一流影像体验的机型和品牌,往往被用户认可为真正的高端产品。vivo近年来正是因为在影像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实现了品牌向高端化的持续迈进,并获得广大用户群体的认可和追捧。而vivo影像技术的标杆之作,就是旗舰级X系列机型。作为vivo旗下承担着影像技术研发探索和推广应用重任的主力,X系列的发展,几乎就是vivo品牌移动影像探索之路的缩影和代表。

    回顾历史,发布于2014年的XShot机型,是整个X系列、乃至于vivo品牌聚焦和深耕影像技术的起点。XShot诞生之前的电子消费市场,那时候的手机虽然具备拍照能力,创造了便携的移动影像时代。但由于相关软、硬件技术均刚刚起步,彼时手机在镜头进光量、图像传感器和软件处理方面的能力都还有限,无法像传统的单反相机、摄影机那样进行高质量的拍摄。此时的广大手机用户,坐拥手机的便携性、以及易分享的社交优越性,但却因手中的移动设备无法驾驭复杂的影像技术,难以像单反相机、摄像机用户那样进行最合心意的专业级创作,形成了巨大的需求痛点。出于对这种需求痛点的深刻洞察,vivo XShot在市场上率先同时将F1.8超大光圈和光学防抖功能引入了手机主摄,也凭借此让vivo品牌首次赢得“最佳拍照手机”的美誉;4年后,vivo又推出了另一款堪称影像里程碑的机型X23,用独家研发的Super HDR技术,解决了逆光下曝光不均匀的老大难问题,让手机用户的拍照体验上了一个大台阶;随后在2019年和2020年,vivo在先后推出的X30、X50上,应用了60倍超级变焦和超小型防抖微云台技术,把手机拍照的景深和防抖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

    vivo一直在思索如何让普通手机用户,也能拥有专业级的影像技术,从而真正得到随心所欲的影像创作权利。这样的思索,驱动着vivo影像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例如,为了让手机拍照获得人眼视觉级别的色彩鲜艳度和自然度,从2021年开始,vivo与世界著名的蔡司携手,研发出了鲜明而又自然地色彩还原技术;为了让夜景拍摄成像更自然、更稳定,vivo投入数百人团队研发出了自主的图像处理单元,让X系列手机具备了优势独到的微光拍摄与疾速成像能力;为了让用户拍出理想的人像效果,vivo持续深耕推出了创新性的超感人像系统,为手机带来专业修图师一般的人像理解和美化能力;为了让视频拍摄更加轻松,vivo从2年前起就推出了革命性的微云台技术,用远超传统OIS光学防抖系统的稳定性,把移动拍摄、运动视频的画面质量直接提升到新阶段。

    这次发布会上,vivo方面反复强调一个理念:将专业影像技术赋能每一个人。这就是vivo旗下X系列从XShot到X80不断进化、并将先进影像技术向iQOO等子品牌下放的驱动力。

    从色彩和夜景,再到人像和视频,vivo影像技术的探索之路,就是vivo的影像的攀登之路。从XShot到X80,vivo用不懈的研发努力和创新的技术应用,成就了行业内以影像技术带动品牌高端化升级的典范。

    02

    vivo影像的进阶之路

    回头看,vivo移动影像技术从十年前到现在的成长进步轨迹,就是一个本着用户导向原则,聚焦用户痛点,在色彩、夜景、人像、运动、视频等维度不断打磨能力,稳步提升用户的影像体验的进阶之路。而vivo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坚持这条进阶之路的底层逻辑,就是品牌方在这次影像战略发布会上提出的“三个比肩”。所谓三个比肩,指的是比肩专业影像设备、比肩专业摄影团队、比肩专业后期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三个比肩就是要让普通用户能够在保持便携性的同时,能够仅用手机镜头就可高效地记录和处理图像的色彩、影调和画质信息。并且能够通过vivo的优越系统,把专业摄影师的环境理解能力赋予手机,从而对场景色温、光照等信息进行自动识别,自动判断与分析最佳的拍摄方式;最重要的是,还要让手机能够围绕人像和夜景这两个核心场景,像专业的后期处理技师那样,进行精确的语义提取和优化,极大提升场景表现力,拍出用户在心目中真正想要的影像。

    在“三个比肩”理念的引领下,vivo长期深耕构建了底层核心能力,支撑以X系列为代表的影像旗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阶脱颖而出、在高端市场稳稳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份额。

    十年来,对“三个比肩”的不懈追求,驱策着vivo品牌持续研究移动影像的每一个用户需求,以不断提升的技术打造出最好用的系统。例如,为了让手机在具备超强影像能力的同时,还能避免重量、厚度、摄像头突出尺寸的增加,vivo深耕并实现了一整套的技术提升,用更好的CMOS将传感器感光能力提升 了77%;利用机器学习性能开发出AI-ISP,从而将图像处理速度空前提高;与蔡司联合开发出了下一代小型化镜头模组,从而让手机变得更加轻盈、纤巧。

    在尽力提升镜头进光量、提升图像处理速度、并缩减部件尺寸的同时,vivo还依托对影像技术的深刻理解,在一些关键技术环节上重点投入,实现了领先行业的技术突破。例如,通过将云台系统微缩整合进手机的狭小空间,vivo X系列率先实现了超稳定的增强型防抖功能,在提升进光量的同时,也能优化用户的拍照体验,提高成片率;又比如与蔡司联合研发的镜头镀膜,解决了困扰不少厂商的光线反射“鬼影”问题。在不断突破技术障碍的过程中,vivo手机拥有了越来越好用的影像系统,而vivo品牌也在此支撑下,走出了完美的进阶之路。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2021年vivo 成为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第一的品牌,市占率达到 22%。2022年二季度,vivo更是在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占率完成突破,成为了仅次于苹果的手机品牌。

    03

    vivo的高端移动影像野心

    vivo影像十年的进阶之路,见证vivo在长焦、算法、微云台防抖、蔡司色彩、夜景拍摄、人像美颜、背景虚化等关键环节上得的长足进步,与此同时,vivo的品牌地位也在向高端化不断迈进。

    然而今天的战略发布会表明,vivo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成就。面向未来发展,vivo提出了要依托“两大战略支点”做坚持为用户提供人性化专业影像体验的愿景。这两大支点,指的是“联合创新+自主创新”。其中,联合创新指的是vivo与蔡司携手进行的影像联合开发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众所周知,vivo从X60系列开始就与蔡司深度合作、联合推出影像系统,提高了光线透射率,改善了镜头光学问题,并再现了蔡司镜头经典的旋转虚化效果,把vivo手机的影像体验推到极致,也籍此取得了优异的市场业绩。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深入合作,在光学成像技术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移动影像光学质量标准,创造更多令人兴奋的移动影像体验;而自主创新,则是指vivo将继续打磨自研芯片和自研算法。vivo近两年间发布的V1/V1+芯片,在手机影像方面的提升有目共睹。下一步,vivo还将在自主创新上进行更大力度的投入,通过将高精度AI计算带入到ISP芯片中,让影像处理的延时更低、能效更高。

    根据vivo方面的规划,vivo未来将在“两大战略支点”的支撑下,力求打造出影像功能比肩专业影像设备、比肩专业摄影团队、比肩专业后期能力的影像技术矩阵。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vivo在移动影像领域的持续发力,vivo未来新品的影像能力又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从本次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即将发布vivo X90系列的影像能力就会有大幅提升。据了解,X90系列主摄将采用更大底的CMOS,感光能力相比上代GNV提升77%。同时其长焦硬件将大幅升级,使得5X以上焦段相较上一代清晰度解析力提升64%。更重要的是,新机将采用与蔡司联合研发新的50mm人像镜头,从而实现双焦段人像拍摄。还会搭载vivo新一代自研影像芯片,这款自研芯片上的内存单元,数据吞吐速率峰值约1.3万亿bit/s,采用了10bit高精度MAC深度学习加速器,其AI计算单元的计算能效比峰值达16.3 TOPS/W,令其推理延迟较传统NPU最多降低了96%,能效比最高提升200%;在算法效果突破的支撑下,新的自研芯片相较上一代夜景视频降噪效果提升20%,并为手机带来HDR影调融合、MEMC插帧等算法,能够带给用户更出色的拍照体验。

    显然,vivo X90将以比往机型更加高端的移动影像技术,以更强大的竞争力,助推vivo品牌向移动影像的王者地位发起强力冲击。

    从“三个比肩”到“把创作的权利真正地赋予给每一位普通人”,这里面既有vivo对专业影像技术的不懈追求,又有vivo要把专业技术“普惠”大众的用户思维。这种对专业技术的执着追求和把专业技术普及于众的企业理念,与苹果、华为用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也可以说,将专业技术用之于民,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本来就是伟大企业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像苹果、华为那样,用技术普惠世界。将专业移动影像技术“普惠化”,“把创作的权利真正地赋予给每一位普通人”,这既是移动影像的vivo的愿景,也是vivo的移动影像的野心。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userinfo.nickname}}

    文章数: {{userinfo.count}}
    访问量: {{userinfo.zongrenqi}}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