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30系列携中国登山队登顶世界之巅,用技术巅峰连接世界高峰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吴海艳   2020-05-10/20:21
  • 1960 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在北坡登顶珠峰,完成了被登山界认为不可能的任务,但由于雪崩意外,导致摄像机丢失,这次登顶之路最终未被国际承认……15 年后,登山队在 1975 年又一次集结,经历生死考验,再次完成登顶壮举。这一事件,最终出现在去年国庆档的改编电影《攀登者》中,在新一代青年中再次激发出对珠峰的向往与探索。

    2020年5月,中国登山队的一批年轻人再次在山脚集结启程,纪念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60周年。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登顶珠峰,随着队员登上世界之巅的,还有 5G。刚刚发布一个月的潮流影像旗舰荣耀30系列与登山队和测量队一路随行,用影像记录珠峰登顶全过程并一路进行5G回传,完成了技术巅峰与世界高峰的连接,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力量以及向上积极探索的姿态。

    图片1

    强悍5G技术助力巅峰连线,珠峰光影之美一路实时回传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8848.13米,号称全球第一高峰。要想在这万米高峰上实现5G实时传输,手机不仅要有更加稳定的信号,还要有更强的通信能力。

    据了解,4月30日,华为联合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6500米前进营地成功开通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实现5G信号对珠峰北坡登山线路及峰顶的覆盖。这为荣耀30系列手机登顶珠峰过程中一路实时传输提供了基础,保证了荣耀30系列即便是在万米海拔的珠穆朗玛峰上,也依旧能够保持高速稳定的5G网络连接,实时回传无压力。

    图片2

    而基于华为与荣耀多年5G技术积累,荣耀30系列搭载麒麟990 5G SoC,不仅支持SA/NSA双模5G网络,更覆盖5G主流全频段,同时拥有业界领先的5G抗干扰技术以及全面加速的5G网络搜索与切换能力,攀登珠峰沿途中用荣耀30系列拍摄的高清照片和视频,与由华为支撑建设的运营商5G基站无缝对接,得以快速传遍全球。

    图片3

    可以说,强大的5G终端与稳定的5G基站缺一不可。正是有了两者的支持,荣耀30系列才能够帮助登山队在此次登峰过程中,实现技术巅峰与世界高峰的连接,顺利完成在世界高峰与外界的实时传送、即时互动、无碍分享,让世界感受中国的荣耀。

    50倍超稳远摄记录极致美景,系统级影像定格光影之美

    除了难得一见的海拔“高”度,珠穆朗玛峰还具有气候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等特点。随处可见的高原地形常年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虽然风景绝对壮观,但要想完成影像记录历史时刻的终极挑战,则对摄影设备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图片4

    此次跟随中国登山队一起登顶的荣耀30系列手机,搭载50倍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5倍光学变焦、10倍混合变焦与50倍数字变焦,能够清晰拍摄到远处的景色。此外,荣耀30系列还拥有业界领先的双结构OIS光学防抖技术和AI长焦画质增强技术:OIS双防抖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拍摄过程中因严寒手抖导致的照片模糊问题,确保拍摄实现稳定输出;AI长焦画质增强技术,可以有效克服风雪云雾等极端自然气候条件带来的影响,及时修复和提升画质。

    图片5

    其中,荣耀30 Pro+搭载了5000万像素超感光主摄,1/1.28英寸超大传感器,拥有更大的进光量和更优秀的成像素质;超大像素四合一等效2.44μm,对于暗光环境拍摄有着较大的提升;采用RYYB滤光阵列,使得感光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支持全像素八核对焦,哪怕是运动中也能实现清晰抓拍。也正是这一系列硬核配置的赋能,才让荣耀30系列即便在艰难的登山过程中,也能够克服各种不便,快速定格转瞬即逝的珠峰精彩瞬间,留下珍贵的珠峰光影之美。

    微信图片_20200510141728

    从传回的样张来看,荣耀30系列拍摄的每一张照片,画面的清晰度和纯净度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30倍长焦拍摄的画面,将远处的山峰拉近,不仅画面清晰,就连细节呈现也非常细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尤为美丽。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至高点,而荣耀30系列作为此次中国登山队纪念首登珠峰60周年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者,同样展现了超凡的影像实力、硬核产品品质、强悍的5G通信能力,成功登顶手机行业的至高点,实现技术巅峰与世界高峰的连接。这不仅是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科技的自豪。

    “让5G技术覆盖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改变",是荣耀提出的全民5G的美好愿景,相信其还将以极致科技产品为载体,持续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引领中国5G技术发展。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