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在招股书曝光的瞬间,小米就招来了久违的质疑。
质疑者用招股书里得到的数据反问小米,互联网服务营收仅占8.62%,为何敢叫自己互联网公司?
围绕公司定位产生的质疑从2011年小米在798的那次发布会开始就一直存在。雷军7年来始终将小米定位于互联网公司,尽管销售智能手机的硬件收入占到公司收入的七成以上。
小米为何自称是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对小米上市的影响非常大。
通常来说,互联网公司都会叫建立一套可持续运营的框架,获取一个用户之后可以周期性的从用户身上获取利润。而硬件公司的持续性表现在硬件单品上,按照手机企业三个月的新品更新频率,远不及互联网公司的高频和毛利率。
有关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对于小米的影响,推荐大家去阅读尹生老师的《被看成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对小米估值影响悬殊》。这篇文章说的很透,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们只要知道一个结果即可,那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定位对小米的估值有很大影响。
小米是第一家提出互联网手机概念的企业,甚至引发过一轮跟风。这轮跟风在2012年、2013年爆发,几乎所有的国产品牌都跟进,如华为、酷派、金立、联想等等。
现在来看,真正还在讲自己是互联网手机的只有小米和荣耀了,而之所以大部分没有成功,在于他们没搞懂互联网手机理念的核心,不是靠互联网卖手机,而是以互联网的方式运营手机。
被小米带跑偏主打性价比的跟风者,甚至鼓吹硬件免费的互联网手机,最悲惨的如360、乐视如今不是转型就是倒闭,当年一起跟小米做互联网手机的品牌,大多都被定死在性价比的十字架上。坚持到最后并有一定成绩的荣耀,实际上靠的也是华为的研发、供应链能力。
再提及互联网手机,外界对小米的定位也颇有质疑。如上文所言,互联网公司对小米的估值影响很大,但这确实是小米避不开的一个坑,或者说是小米一直坚持的理念。
小米的招股书里提到,其MIUI月度活跃用户达到1.9亿,旗下已经拥有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应用程序和1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应用程序,包括小米浏览器,小米应用商店,小米音乐,小米视频等。
这些数据背后,看上去隐藏着互联网手机的营收方式,广告、应用分发、游戏发行/联运等等。但事实是,互联网服务营收要建立在手机的规模化之上。周鸿祎曾寄望360手机可以带动一波互联网服务营收的增长,甚至说过硬件终将免费的言论,最后抵不过亏损和销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失误。
今天的小米也是这样。在触底反弹之后,手机销量的上升又给了互联网服务新的希望。不过小米也应该警惕,其招股书里披露的互联网成绩,除了一个MIUI其他月活过千万的App其实在各自行业里根本排不进前五,也就是说面对互联网公司,小米还没有足够宽的护城河。
互联网手机是不是伪命题?
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定位,很大程度上倚赖手机的出货量,并且这种倚赖具有唯一性。销量下滑意味着活跃用户减少,这不仅是小米的症结,也是所有智能手机厂商的症结。
现在我们讨论互联网手机是不是伪命题,首先要从内容出口的层面去说。
智能手机是内容出口,但内容被封装在各个App里,甚至一个超级App就能抵过一个操作系统。这是无法回避的现状,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现状。
互联网手机的核心是以销售硬件为切入点换取用户,而维系用户的根本在手机之上的操作系统和互联网服务。现在的问题是,手机厂商如何从互联网公司手里抢夺流量。
像小米一样,经营着一个过亿月活的操作系统以及几十个月活千万的App,在互联网公司眼里根本不够看,也别提什么互联网服务营收。小米算得上国内出货量前三的手机品牌,但互联网营收还不到9%,这就很说明问题。
手机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应该是共生关系,像定位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它的收入未来也会更加靠近于分成。作为内容出口,从应用预装到应用分发,智能手机的渠道价值一直都很重要。到现在,可能很多人认为智能手机的渠道价值在减弱,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以苹果为例,其第二财季财报中,最抢眼的产品既不是iPhone也不是iPad,而是服务和其他产品的营收。其中来自于服务的营收为91.90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苹果称APP Store是服务营收最大的增长引擎,但也不要忘了iCloud云服务、Apple Music音乐服务和Apple Pay等等。
如果以苹果为模版,你会发现互联网手机的前途很明朗。在自有操作系统下,经营音乐、流媒体、云服务以及应用商店这些高频且必备的应用,会给手机品牌带来更多营收增长。
但注意,苹果的互联网服务营收是建立在版权且强大的iOS之上,国内的手机品牌想要照搬基本不可能。不过,好消息是,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内容付费已经成为常态,视频会员、音乐会员、电商会员甚至知识付费都已经有一定规模和认可,如果允许,手机厂商可以用某种内容打包或者自营的方式来贩卖会员,或者分流,都能够分得一杯羹。
前一段时间,小米、魅族、OPPO等9家手机厂商组了联盟,为了推广“快应用”。类似微信的小程序,快应用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即点即用,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重点来了,快应用框架是深度集成在各厂商手机系统上。也就是说,有了快应用一些App就完全不用下载了。
这有点像Google下面的Chrome系统,Google用来对抗微软Windows的云端操作系统。Chrome的一切应用都在云端,无需调用本地资源。坊间分析快应用是为了对抗微信小程序,但在我看来,手机厂商是想证明自己的渠道价值,亦或者是不再甘心做管道了。
无论如何,你看其实现在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是站在对立面的,比如华为与腾讯那段有关数据隐私的争论,硬件和软件没有合为一体。如果未来手机越来越互联网化,一定的妥协和让步甚至融合必然会发生,届时互联网手机也就有了新模样。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