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Galaxy Fold轻体验:一场“折”出来的多场景融合革命

  • 来源: 驱动中国   2019-12-13/16:26
  • 就在一众手机厂商在屏占比上大做文章的时候,柔性屏的出现已经预示着折叠屏手机产品将在不久便会出现,这种趋势的转变是产业对于产品类别、功能以及体验方面竭尽所能的创新力所赋予的必然性。不过,新技术的试水难免会有一些麻烦。三星Galaxy Fold在今年2月份便已经正式发布,但因为屏幕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导致产品二次回炉,直至今年11月初才在中国市场上正式开售。也正是因为问题的出现让三星Galaxy Fold的关注度迅速攀升,同时避免了殃及消费者而引发更大的波澜。无论对于三星,还是产业链,甚至是用户,获得新生的三星Galaxy Fold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所以,翻过那一页后的折叠屏手机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或许才是三星Galaxy Fold最应值得关注的部分。

    从三星设计初衷来看,这款手机的外屏出发点更加趋近定位于日常操作,包括查看信息,接打电话,拍摄照片等短时长、高频度使用场景,而内屏则恰恰相反,更大尺寸的屏幕适合浏览阅读,观看视频照片,编辑文字内容等等长时间工作和娱乐的操控场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星Galaxy Fold是极为契合当下用户不同体验纬度的新概念产品。

    IMG_2883

    正是因为这种区分化的场景也让三星Galaxy Fold实现了一台手机两套结构的框架。首先4.6寸的Super AMOLED外屏分辨率达到了1680*720,狭长的带鱼屏看似非常怪异的,但是21:9的显示效果和操控体验却丝毫没有违和之处,相反,在当下屏幕趋于狭长的大势下,这种极窄的横宽比反而给操控留下了非常宽阔的余地,尽管折合状态下整机最厚位置达到16.9毫米,但实际持握操控体验依然很是得心应手。

    IMG_2846

    video_20191212_143001

    外屏外围附带了听筒,光、距传感器以及10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而稍显不协调的是,外屏的尺寸实际上与理想状态下还是有点差距,这使得屏幕周边留白过多。当然,反过来看,如果外屏占比提升,那横宽比也意味着进一步放大,让显示更为不符合当下体验和审美观念。

    IMG_2853

    相比外部,我们需要将目光更多的放在展开状态中,所以三星Galaxy Fold的体量并不能与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相比,展开后7.3英寸的柔性AMOLED屏幕让整体的显示分辨率提升到了2152*1536,这意味着这款手机更趋近于小型的平板电脑,故而整机的重量也自然超过了260克,多少有点压手,但还好的是,折叠状态下可以轻松装入衣兜中,充分满足了大屏便携的设计初衷。

    IMG_2808

    三星Galaxy Fold内屏显示效果还是很给力的,无论色彩还是细腻度都与常规的硬屏幕没有什么两样。而唯独稍显遗憾的是,正式因为其可折叠的本质,使得屏幕中间位置始终保留一个内陷的凹痕,在息屏侧光状态下,凹陷非常明显,这对于完美情节的用户无疑是种折磨。

    IMG_2934

    事实上,折叠屏的柔性特质也决定了屏幕的脆弱属性,在这款手机包装中就明确给出了使用注意事项,其中包括避免与指甲、硬币、铅笔等坚硬物体接触,避免施加过大的压力,不防尘防水,同时也不要贴什么屏幕保护膜之类的东西,可以说这块娇气的屏幕会给用户的钱包带来许多不祥之兆,但三星还是极为贴心的为消费者奉上了一年内首次换屏的优惠服务,从侧面减轻了用户在意外发生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

    与外屏的带鱼屏设计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内屏的横宽比达到了1.4:1,基本上约定于早先4:3的显示概念,这种接近正方形的比例与外屏形成了两种极端,不过好在目前大多数应用程序能够完美适配未来屏幕的比例状况,所以对于实际体验我们并不用过分担心。

    IMG_2931

    这款产品定位终究还是手机,为此,三星Galaxy Fold依然遵循着打开状态下能够保持单手持握和双手操控的可能性,同时,这款手机还在内屏顶端设计了前置双摄,其中前置主摄同样是1000万像素,并附带800万像素景深虚化镜头。

    IMG_2828

    尽管内屏没有听筒形成屏显阻碍,但内置的前摄区域依然在右上角部分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显示盲区,这个盲足自然会比目前主流的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前摄设计模式要占用更多的面积。好在大多数应用会在设计时有意避开屏幕顶端位置,防止有效信息和操控区域被阻挡,不过在《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中,横屏状态下上角位置依然无法实现全面显,并且第三人称状态下的显示范围也并不理想,可见三星Galaxy Fold的显示比并不是为游戏而准备的。

    IMG_2975

    IMG_2979

    近似的问题也在观影状态下或多或少存在,目前主流的视频平台App会在这款手机上自动对齐有效显示区域,这让影片的画面并不会因为前摄的存在而被遮挡,但上下以及一侧较宽留白多少还是有点令人不太舒服。

    IMG_2955

    不过在浏览阅读上,三星Galaxy Fold还真是值得点赞,硕大的屏幕有效避免了字体的压缩,更大的显示内容范围带来了非常不错的阅读体验,这种近似Kindle使用方式无论是电子书还是漫画都能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大屏的存在也进一步提升了安卓设备分屏功能的意义,实现了一机多用,同步操作的优秀体验。

    IMG_2947

    IMG_2948

    与此同时,这款手机在系统上提供了自动换屏显示的功能,用户可以自行设定是否在屏幕开启或闭合时自动实现无缝切换,进一步加强了多场景使用下,小屏到大屏、大屏到小屏的双屏显示意义。

    video_20191213_110745

    三星Galaxy Fold中轴展开的折叠方式像极了蝴蝶展翅,这其中的功劳不仅仅是这块柔性屏幕,更为关键的则是在于转轴设计。

    IMG_2927

    这款手机采用了U型铰链,在闭合状态下能够给予两段机身可靠的结合,而展开时,平整的铰链会随着内嵌空间自动隐藏,充当柔性屏的支撑位置,转轴的缝隙固然存在,但双段阻尼的力度拿捏的恰到好处,不仅开闭和的手感非常不错,同时兼具防止意外开启和闭合的作用,可见三星在转轴的设计上确实下足了工夫。

    IMG_2860

    IMG_2875

    为了契合双显设计,三星Galaxy Fold既没有采用后置指纹,也没有采用屏下指纹,而是采用了侧面指纹识别,在这种产品整体设计背景下,更为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要求。除此之外,这款产品拥有双扬声器设计,在外屏侧顶底两端分别包含一个扬声器,这种设计非常适合在内屏开启下,双声道立体声外放效果的提升。

    IMG_2868

    在机身背面,三星Galaxy Fold还提供了三颗后置摄像头,其中主摄像素1200万,与另一颗长焦镜头一样,同像素级别并一并附带OIS光学防抖,其采用可变光圈设计,最大光圈达到了f/1.5,而另一颗超广角镜头则拥有1600万像素,支持f/2.2的最大光圈。这种总成配组模式实际上与三星此前的Galaxy S10/Note 10相同,成像能力也近乎一致,出色的色彩表现和画面精致程度都是目前安卓手机中的典范,当然唯一不同的是,三星Galaxy Fold特殊的内屏比例让取景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更大的屏幕有着更为直接清晰的取景效果,而30种场景智能识别模式也让拍摄算法的优化处理能力也体现了极高的造诣。

    IMG_2855

    结合独立的前摄设计模式,实际上三星Galaxy Fold拥有令人咋舌的六摄像头设计,不仅是目前智能手机中最多的镜头组合方式,同时也是多场景使用中分布最广泛的方案。

    Screenshot_20191213-111627_Camera

    在性能规格上,三星Galaxy Fold并不含糊,内置了高通骁龙855芯片,同时附带了LPDDR4x 12GB的超大运行内存以及USF3.0的512GB存储空间,安兔兔跑分超过45万分的成绩显然对于日常使用和高性能娱乐都不在话下。

    Screenshot_20191210-105944_AnTuTu Benchmark

    双屏就意味着更耗电吗?也不尽然如此。事实上,三星在AMOLED的功耗控制上显然是有独到专长,这款手机内置了4380毫安时的锂电,在中度使用下,续航时长可以轻松超过一天。不过稍显遗憾的是,三星Galaxy Fold电源适配器的输出功率最大仅为15W,相比目前高通平台的其他安卓机型显然有些不够看,所以快充已然成为了这款手机的一个短板。

    IMG_2896

    然而,三星Galaxy Fold也有大方的地方,那就是产品直接提供了一套芳纶纤维的前后保护壳,以及单价近900元的AKG定制Galaxy Buds真无线耳机,也算是一个颇为良心的惊喜。

    IMG_2944

    IMG_2917

    小结:

    或许我们片面的认为售价高达15999元是三星Galaxy Fold难以获得市场认同的最大原因,但实际上,在昨日德国柏林举行的TechCrunch Disrupt活动上,三星电子总裁却公开表示,这款手机已经售出超过100万部,可见科技的魅力并不能用价钱来直接衡量。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三星Galaxy Fold确实不是一个替代现有智能手机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场景下无缝体验的融合创新型产品,当然,在有限的认知和技术下,产品固然会存在一些小小的弊端,但并不能够掩饰这款产品在智能手机发展道路上所留有的里程碑成就。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