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 1799元魅族MX4现场评测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王了个Kay   2014-09-03/08:23
  • MX4:外观设计依旧简洁给力

    北京时间2014年9月2日下午,魅族在北京发布了旗下新一代旗舰手机-魅族MX4,作为魅族新一代梦想机型,魅族MX4在很多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改进。无论是在外观设计,选材,还是在硬件配置方面,魅族MX4都拥有非常多的改进。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MX4的发布会现场评测。

    首先在外观方面,魅族MX4搭载了一块5.36英寸显示屏,虽然5.0英寸以上屏幕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单手操作困难的情况。但MX4所采用的超窄边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MX4单手操控困难的问题。2.6mm的边框根据官方说法是全球最窄边框。自从MX开始,魅族一直立志于将手机边框做窄此次MX4上的超窄边框更是将其做到的极致。由此也可以看出魅族在屏幕边框方面做出的努力。

    魅族MX4配置信息

    同时5.36英寸的屏幕分辩率达到了1920×1152像素,像素密度达到了418PPI。由夏普/JDI定制的屏幕拥有1100:1的超高对比度以及176°超广视角。同时在屏幕亮度以及色域方面,MX4也达到了2048级亮度调节以及85%超高NTSC色域。

    正面额头部位除了传感器群、手机听筒之外,还有一枚2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值得一提的是,该摄像头所具备实时美颜功能,虽然现在美颜功能基本成为了所有智能手机的一个标配功能,但那些都是拍摄结束之后对照片再次加工,而魅族MX4所采用的美颜功能是实时美颜,真正做到了所见即所得。

    魅族MX4正面额头细节

    正面下巴部位为魅族标志性的HOME圆环按键,其实小编对于魅族的这枚HOME键颇有好感,一是它首次突破了传统Android三枚按键,将功能尽可能的集中在这枚HOME圆环内。同时也凸显了魅族品牌的品牌语言。当我们走到街上,看到路人手机那枚HOME圆环之后,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这是一部魅族的手机。

    魅族MX4正面下巴细节

    机身背面采用了聚碳酸酯作为机身背壳材料,并且采用了顶级磨砂烤漆工艺,在防止油污与指纹方面拥有非常令人欣喜的表现。与其他手机所宣称的手感不同,采用磨砂烤漆工艺的魅族MX4手感更加自然。

    魅族MX4背面

    背部上方为一枚2070万像素摄像头,这也是国内首个2070万像素智能手机,在摄像头正下方则是与iPhone 5s一样的双色温闪光灯,在弱光时双色温闪光灯补光会更加自然。而在机身背部下方则是魅族的LOGO,以及Designed by meizu的字样,也宣示了MX4正统的出身。

    魅族MX4背面上方与下方细节

    在发布会上,魅族着重介绍了魅族MX4的侧边框,与所谓的“奥氏体304”不同,魅族MX4所采用的是航空铝镁合金,这种材质不仅在硬度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同时非常利于一体冲压成型。并且在重量方面,航空铝镁合金要远轻与“奥氏体304”钢板。这也是的魅族MX4的整机重量仅有147g。同时缓冲胶工艺的使用也让MX4在跌落时碎屏的几率变的更低。

    魅族MX4侧面细节

    机身顶部为电源按键、降噪麦克风以及3.5mm耳机接口。值得一提的是,魅族MX4的电源按键采用了与侧边框材质相同的金属,并且运用了弧面设计,采用弧面设计之后,手机按键的手指辨识度非常高。同时在按键的颜色上也与手机侧边框几乎保持一致。最大限度上的保证了手机的观感一体性。

    魅族MX4顶部细节

    机身底部中间Micro USB接口左侧四个小圆孔为手机外置扬声器,该设计与外界传言中的水果6所采用的扬声器开口非常相似,不过非常值得高兴的是,这次是魅族先实现了这个设计。而在Micro USB接口右侧则有一个小圆孔,这则是手机麦克风的开口。而在麦克风旁边,则是开启后盖的凹槽。对于喜欢魅族产品但一直很苦恼开启魅族MX系列手机后盖的朋友们来说,后盖难开启这个问题在MX4身上终于得到了解决。

    魅族MX4底部细节

    打开背盖后,机身内部出了3100mAh电池与主摄像头之外,其他硬件都被规整到白色塑料背板之下,整体给人一种十分整洁的感觉。打开背盖在机身背面顶部的位置,是SIM卡槽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MX4支持五模十三频,即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网络,尤其是对移动、联动3G以及4G网络都能够完美支持。相信这一点也会让MX4受众面会变的更加广泛。

    魅族MX4机身内部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小编在发布会现场拍摄的视频,在视频中间,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魅族MX4的外观设计。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本文导航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